(414178)
|
|
莎士比亞全集 Shakespeare Quan Ji
作者: 莎士比亞 朱生豪
登入後可上載此產品的圖片.
|
產品內容 |
內容:
《錯誤的喜劇》,為了好懂,也可以讀作“認錯人的喜劇”,說的是一對孿生兄弟,帶了一對也是孿生兄弟的僕人,在海上遇難分離,先後到了他鄉,被人誤認,造成許多笑話和誤解。 莎士比亞大概在他25歲時寫此劇,那時他從故鄉小鎮到倫敦才不過兩年。他模倣了羅馬喜劇家普勞圖斯的《孿生兄弟》並採用其他一些材料,加進了自己創作的英國味成分。此劇在舞臺上很成功。 劇中敘拉古(今義大利西西?島東岸)和以弗所(今土耳其西岸)都是古希臘後期的殖民城市。這只是假托的地點。劇情發生在以弗所一地,其中“人頭馬”、“豪豬”客店、“猛虎”飯店、“鳳凰居”都是英俗在門口挂圖像招牌的做法,舞臺上也可利用。 在本劇中,莎士比亞按古希臘亞?士多德的意見遵守“三一律”,即劇情保持一致性、發生在同一地點、在一天之內。後來莎士比亞對此往往突破。
《馴悍記》是莎士比亞早期喜劇之一,主要寫男主人公披特魯喬以悍制悍,馴服了脾氣很壞的大小姐凱薩琳娜,和她成婚。兩人性格都很強悍,衝突激烈。大小姐的妹妹比恩卡則溫柔嬌嫩,有好幾個青年向她求婚,有的用了喬裝音樂教師的辦法和她接近。關於二小姐的這部分戲是莎士比亞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阿利奧斯托的喜劇《求婚者》那?模倣而來。此外,正劇前面還有一個引子,故事有點像《南柯夢》,不過莎士比亞似乎沒有將它續完。《馴悍記》名義上以義大利為背景,其實寫的是莎士比亞故鄉的風土人情。 《維洛那二紳士》這是莎士比亞早期一齣關於友情、愛情、見異思遷和重歸於好的歡快喜劇。二紳士中一個忠於愛情,更忠於友情;另一個則喜新厭舊,貪圖錢財,不惜試圖奪取朋友的情人,最終悔過而回到自己原來戀人的身旁。兩位女主角,一位就是著名歌曲《雪爾薇亞伊何人》的歌中人,一位是莎士比亞筆下第一個女扮男裝的勇敢女性。本劇中還有兩個富於英國鄉土味的情節:一是丑角朗斯和他的小狗;一是類似羅賓漢的一夥綠林強盜。這使本劇有了自己的特色,因為本來求婚者角逐的故事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喜劇中一個共同的主旋律,易於雷同。莎士比亞年輕志高,在本劇中作了一些突破性的嘗試,從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亞日後大加發揮的一些奇思妙想的最初醞釀。
《愛的徒勞》喜劇往往經不起歲月消磨,這就是為什麼本劇發表一個多世紀後,詩人蒲柏編輯莎翁劇作集時把其中大段臺詞打入了註腳的冷宮。在他看來,從斯特拉特福鎮走出來的農村詩人並不懂得真正的幽默。笑話更是經不起翻譯,尤其是依靠諧音的雙關語,這就是為什麼每逢我們遇到這類插科打諢就難免要憶起語言大師約翰遜的議論:“一個雙關語,不論其如何貧乏無味,都令莎士比亞歡欣,甚至使他置情理於不顧而恣情追逐。對於他,雙關語即是傾國傾城的埃及艷后,為了她丟了江山也心甘情願”。 同時,此劇又處處充滿勃勃生機。風流倜儻的青年貴族與美麗俏皮的女賓們的調笑;鄉村?的冬烘先生、糊塗巡警、傻氣大姐間那些莫名其妙的糾葛,讀來令人喜笑顏開,只覺得春風拂面。人物雖然類型化,但那顏色是濃烈的,個個鮮亮活潑,總叫人聯想到英國漫畫家筆下的眾生相。情節固然簡陋,又缺乏心理動機和細節描寫,但劇中不乏極具戲劇效果的點睛場面,這些場面在歷代及各國的演出中總是最受稱道。 這是一齣極其風格化的劇作。我們在後世的輕歌劇中還能見到它的流風遺韻。對於喜劇,堅持要求它縝密、細緻和深刻,有時是十分敗興的。
仲夏夜之夢》這是一齣深受普通觀眾喜愛的莎劇。波頓的戲中戲,再蹩腳的伶人來演也會令人捧腹。小精靈在舞臺上則必定是舞姿翩翩的曼妙少女。原有的民歌之外,華美的詞句和怪異的情節引得後世音樂家樂思如涌,仲夏夜而森林中,這充滿魔力和魅力的時間和地點也使舞美師們能盡情發揮想像運用技藝。歷史上也有幾位文人對此劇表示不屑,以為其所以誘人全在娛人耳目而非動人心魄。故事輕快、文辭艷麗、人物設置勻稱整齊、結尾處祝詞又曲意奉承,這使人懷疑它是為某位貴人的婚禮特製的。但至今還沒有發現任何史實能證實這一揣測。話雖如此,它確實帶有濃重的宮廷假面劇的氣息;同時專家們發現它的形式也受到了民間仲夏節和五月節慶祝活動的影響。 《威尼斯商人》此劇題材的來源是多方面的。
馬婁的《馬爾他的猶太人》(1598)對此劇的影響可能最顯著。某些故事細節據認為來自該劇。某些人物,例如傑西卡,就有可能來自《馬爾他的猶太人》。若干故事情節可在別的渠道,尤其是菲奧倫蒂洛的義大利故事集中找到。此外,1594年,一位猶太醫生羅得?戈·洛佩茲被控陰謀毒死女王,並因此被推上絞刑架,一些莎評家因此認為此劇的某些方面(例如反猶太情緒方面)可能與此劇有一定的現實聯繫。 此劇具有兩個獨立而又互相照應的情節,編織得十分巧妙。劇情進展較迅速,悲劇和喜劇成分交相輝映,現實性和浪漫性各擅其長。劇本的浪漫氣氛尤見於巴薩尼奧和鮑西婭之間的愛情故事。猜匣識美人情節,與中國傳統的拋繡球或比武招親之類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實性則主要體現在瀰漫全劇的滲透伊莉莎白女王時期的重商主義精神與舊式封建貴族價值觀念之間的衝突以及莎士比亞時代英國人的反猶太情緒。此劇在一定的意義上來說,也是莎士比亞對人性中的仇恨心理的研究;而與此相對應,莎士比亞似乎通過鮑西婭這個人物宣揚了基督教義中的寬恕原則。在人物刻劃方面,一般認為鮑西婭是莎士比亞筆下最優美最成功的女性之一。她聰明、美貌、機智,行事果斷而又善良仁慈,是一個相當理想化的人物,從一個方面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追求。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則是反面角色猶太人夏洛克。表面上看來,夏洛克被塑造成了邪惡的代表,他唯利是圖,吝嗇狡詐,復仇心重,但是當代莎評家的研究卻日益傾向於認為應對夏洛克給予一定的同情。夏洛克的行為不是偶然的,在當時普遍仇恨猶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夏洛克的復仇行動具有一定的民族復仇意義。如果說夏洛克缺乏寬恕精神,那麼當時的基督教世界也不曾對他給予多少理解。從安東尼奧對夏洛克的態度來看,就是相當刻薄和不寬容的。當然,夏洛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在我們對他進行客觀描述的時候,一方面要考慮到當時有關的社會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他畢竟是一個戲劇人物,他註定要成為一個反面角色。因此,對他的同情和理解是有限度的。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最成功的戲劇之一。它不僅情節精彩,人物性格鮮明,而且語言生動,詩意濃郁,所以它獲得讀者和觀眾長盛不衰的歡迎絕不是偶然的。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此劇來源問題尚無定論。相傳伊莉莎白女王對《亨利四世》中福斯塔夫這個角色十分感興趣,想看看福斯塔夫是如何戀愛的,於是莎士比亞奉旨作此劇。此外,雷金納德·斯科特的作品《發現巫術》(1584)中亦有若干細節與此劇頗相似。 此劇主要是一部以情節取勝的風俗喜劇,喜劇結構相當完美。劇情以英格蘭農村為背景,以家庭為主要場面,以平民為主要人物(福斯塔夫雖屬上層,但喜劇開始時,他已窮困潦倒,只是一個破落騎士)。 全劇瀰漫著一種清新活潑的樂觀氣氛,現實意味頗強。其表層主題是:誠實無欺者必旺,貪財好色者必虧。但其更強的內涵則是諷刺了封建社會解體時期以福斯塔夫為代表的沒落騎士階級縱情聲色、寡廉鮮恥的市井無賴行徑,同時歌頌了人文主義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生活態度。劇中的眾位太太都是樂觀曠達的角色,愛好開玩笑,但並不輕佻,而是高貴正直的人物。反之,福斯塔夫這個角色在此劇中則成了一個純粹可笑的人物,這與他在《亨利四世》中的表現是有區別的。在那部劇作中,福斯塔夫的性格中滲透著智慧和哲理,而在此劇中,莎士比亞誇張了福斯塔夫的粗俗品德,並讓他捲入一場純屬鬧劇性質的風流韻事中,使他成了一個十足的小丑。就人物性格的發展而言,福斯塔夫的這種轉變似欠自然,但是此劇有兩點極為出色:其一,這是一齣貨真價實的喜劇,其滑稽效果令人噴飯,非莎氏其他喜劇可比;其二,此劇現實生活感極強,使人觀之如臨其境。通過劇中的描寫和人物對話,作者把具有代表性的溫莎小鎮的市民生活風俗及自然環境氣氛繪聲繪色地再現出來了,宛如讓我們看到了莎士比亞自己所在的斯特拉特福鎮上的生活風貌。恩格斯在1873年12月10日致馬克思的信中認為,僅僅此劇的第一幕所包含的東西“就有著比整個德國文學還多得多的生活和現實”。莎評界一般認為,在莎士比亞第一創作時期的六部成熟的喜劇中,這是唯一以英國現實為背景創作的頗具現實意義的喜劇。
|
|
(414178-0101)
|
莎士比亞全集 (增訂本)1--8卷
[Books]
(日期:2004-06-17)
售價($):
HK$426
(US$)
發行商:譯林出版社
尺寸: 大32開
出版年月: 2001/10
印刷年月: 2001/10
印刷版次: 3
字數: 3080000
國際書碼: 7805677859
產品語言: 簡體中文
Ni1
|
購買
|
|
|
參考匯率: US$1 = HK$7.8 RMB$1 = HK$1.1
|
|